close

 

兩年前, 在電郵裡偶然看到的一張張令人震驚的照片,讓我們平靜的心掀起了陣陣漣漪,久久無法釋懷。經過一年多來無數次的掙扎,還是無法忘記那一張張佈滿了高原紅和龜裂的小臉。

 

就這樣我們來到了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覺拉鄉嘎少村的嘎少小學,又稱智喜小學。

 

距離西寧市西南方1400 多公里與西藏相鄰,海拔約3800多公尺,這裡有76 位,一到三年級的藏族兒童,是我們此次探訪的主要目的。

 

我們一行十五人, 分別來自台灣, 美國, 中國, 馬來西亞,大都是第一次見面, 卻因著相同的理念--“讓愛傳出去” 把我們互不相干的人連在一起, 雖經歷了各種艱辛與挑戰,我們終究完成了一次許多人都不太看好的 “不可能的任務”。 在此感謝為我們禱告的朋友們。

 

八月三日,飛機抵達我們的第一站青海省西寧市,休息兩天,來逐漸適應高原氣候,此地海拔有2300公尺, 雖然服用了紅景天,還是感受到缺氧的不適, 走路也會氣喘, 只有放慢腳步, 多休息, 來減少不舒適的感覺。

 

八月六日, 開始了我們的行程, 我們由西寧市, 帶著睡袋, 鋼杯, 臉盆,一些簡單的梳洗用具, 坐上長途的巴士臥車,  開往玉樹再到囊謙 , 若一切順利 的話, 共需25 小時。   臥舖基本上只夠容納一個約160 – 170公分嬌小的身軀, 更別提翻身有多困難了。  我們的尚小組長,那引以為傲的高大身材,在此時也成了障礙, 恨不得自己腿短一點就可以比較舒服一些。  巴士從西寧到玉樹二十多小時,從天明開到黑夜,在這一段路中, 公路還算平坦,但山路崎嶇, 外面是萬丈深淵, 大家都蒙著頭, 不敢多往外看,加上身體此時也開始慢慢感受到我們一直在往更高處行走的缺氧症狀,尤其在巴顏喀喇山 4900多公尺高,已有許多人,頭痛, 頭暈, 想吐。胸悶, 呼吸困難, 高原症的兇猛, 在此時真正表露出來。  好在我們已有準備好的藥物及氧氣,緩解了一些不適。  很幸運的,我們都能控制症狀,一關關的闖過高原,途中三次停車方便, 拿著手電筒, 戰戰兢兢的在黑夜中摸索,也顧不得甚麼形象了。  經過了二十多小時的折騰, 總算到了玉樹州市區,休息一小時後,再繼續開往囊謙,這段路需5 小時車程 。 山路彎彎曲曲, 非常巔波, 一路上蹦蹦跳跳,途中車子還陷入泥沼中,一個多小時無法動彈。  漸漸的天色已明亮起來,突然間,窗外就像是換了一個世界似的,一片片綠油油的大草原, 被一座座的青山環抱著, 一群群的牛羊,安祥盪漾在溪水旁,點綴在青山之中。  這美麗的草原風光,在一剎那之間盡現眼前。  而此時的我們,個個蓬頭散髮,昏頭腦漲, 疲倦狼狽,也被眼前的景象所攝服了。  一路的艱辛也算是得到了一些回報。

 

晚間,在囊謙的人大招待所住下, 此地海拔3800 公尺, 條件非常的簡陋,我們卻因有個可以伸腿和翻身的床睡而心滿意足。  第二天午餐後, 我們在街頭買了一些青菜,雞蛋及西瓜,準備進入我們的目的地- 嘎少村,我們的車在沒有路的道路上行駛,中間陷入泥沼中兩次, 排氣管掉落, 司機師傅,熟練的三兩下就又裝了回去,看來這是司空見慣的事。  在每次的修車等待期間,男士們負責推車,女士們,則情不自盡的對著青山, 大草原, 牛羊, 放聲高唱, 一首首詩歌如波濤洶班流露出來, “生命的河, 喜樂的河, 緩緩流進我的心窩…”, “這裡有神的同在哦, 這裡有神的言語,這裡有神的恩羔, 這裡是另一片天地…”。唱到自己都感動的流淚,  忘情的唱到引擎響起,在歡呼中又繼續前進。

 

本是兩小時的車程,也不知走了多久, 才到達嘎少村的嘎少小學,我們的車子在遠處即看到了兩旁拿著野花歡迎我們的小朋友們。  “到了, 到了” 我們大家興奮的叫著,也忘記了整個快要散了架的身體,下了車, 小朋友們為每一個人獻上那一束束已經垂頭喪氣的野花及哈達 (哈達是藏民表示歡迎來訪者所用的白色布條), 才知道他們從早上上山採花,後就開始等候, 我們卻因幾度修車延誤到下午三點多才到達,在這沒自來水, 沒電,又無通訊的地方, 這群孩子們只有站著傻等了。  我們既激動又憐惜的望著這一群熟悉又陌生的臉孔,眼淚已忍不住流下來。  當我們把那一隻隻花花綠綠的鉛筆,蠟筆分發給他們時,那一張張靦敟的笑容, 至今還無法釋懷, 世上還有什麼比這更金貴的呢。

 

下面的幾天,我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是我們這幾天的生活作息。  我們用溪水梳洗,用牛糞做燃料,   在青山圍繞中,與牛羊一起隨處方便,這也算是放縱自己, 回歸自然到另一境界。  這裡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當然也沒有電視,沒有電腦, 沒有手機囉, 我們真是感到無比的輕鬆。  我們甚至不知道今天是幾號,星期幾,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後來也沒人問了。  更忘了自己有幾天沒換衣服,有幾天沒洗頭,有幾天沒洗澡了。所有我們來之前所擔憂的事, 一切都反璞歸真, 順其自然,無所謂了。

 

糌粑是藏民的主要食物。  也是這裡小朋友們的早餐和晚餐, 他們由自家帶個布袋,裡面裝著炒好的青棵粉及一塊酥油,吃前倒一些在碗裡, 加上一些熱水(學校供應), 捏成一團,即可充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中餐是由學校供應,吃的是麵片糊, 或土豆, 加一點青菜。

 

此次我們帶來了胡蘿蔔,土豆, 雞蛋, 及白米,給了他們煮了一頓實實在在的午餐。  每個人都可以分得兩個白煮蛋,有些小朋友顯然對雞蛋極其陌生,也不會剝殼。  吃雞蛋也是陳老師來後,他們才開始每年有一次吃雞蛋的機會。  我們在嘎少的時候都只能吃素,因為他們沒有冷藏的設備,所以孩子們也不會有吃肉的機會。

 

這裡的小朋友們大多數都住校,因為家住的太遙遠, 翻山越嶺, 通學不便,想想小小年紀沒有父母在身旁的呵護,自小就得學習獨立,在這麼刻苦的環境下也無法阻止他們那朗朗的讀書聲和愉快追逐嬉戲的笑聲充斥了整個大草原。  課餘時,我們與他們唱歌, 跳舞,歌聲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有些害羞的孩子也開始熱絡起來。

 

離別前夕,他們為我們開了營火晚會, 小朋友一個個搶著出來唱歌歡送我們,我們的心情錯綜複雜,捨不得這一遍青山”泥水”(下雨後, 溪中泥沙很多), 捨不得這一群淳樸的孩子們,捨不得眼前的人生體驗, 原來生活可以過的這麼簡單, 站在高山上, 遠遠望去,一個破舊不堪的村莊小學,卻被如此的美景圍繞,藍天是我的蓋被, 青草是我的床鋪, 牛羊是我的伴侶,我開始懷疑, 誰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呢?  感慨我們已被世俗的枷鎖,纏繞得無法脫身。

 

後記:

嘎少是一個物貭條件非常貧困的小學,兩年前, 由台灣, 陳玫瑜老師發現,而展開捐助行動,這兩年來,在明愛基金會劉先怡先生的協助下, 募款為他們蓋了兩排校舍,小朋友們從今年開始有了可以遮風擋雨的教室與宿舍。  更令人感動的是, 有位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仁彥,今年二十八歲, 志願在小學居住了八個月,  使得建校社的施工得以有效率的完成,今年與我們同行的由加州來的朱麗華 女士帶來了她的募款,為大部分的孩子們解決了”睡床”的問題。  還有世界各地的善心人士, 捐衣物, 鞋襪, 帽子,學生用具…等等,漸漸已讓這所學校, 在生活品貭上改善許多。  我們這次也為他們的新教室添置了三個大黑板,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圖書室, 并採購了許多藏文與漢文的書籍。

我們感動,人間處處有溫情,也願為我們這次了解到他們仍需二十張床及取暖設備來共同努力 (七月八月是他們的夏季, 氣溫最高是六十多度, 冬天較長, 多是冰天雪地,這也是我們選擇八月出訪的原因)。  在此我們僅以自身的體驗,邀請大家一同付出一點點的愛心,以少聚多的力量, 來讓其他還睡在地上的小朋友都有個溫暖的冬天。

 

祝福每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kbgroup 的頭像
    ckbgroup

    智喜團體

    ckb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