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同玫瑜老師探訪嘎少村小學(智喜小學)的孩子們,已是第三年了。


這三年裡,學童們在物資上,因為大家的捐助已改善許多。但綜觀他們的生活及受教水平,仍然十分落後。


因此我想將當地實在的情形作一個介紹。


這學校的確實地點在: 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覺拉鄉嘎少村。 嘎少村小學所屬的囊謙縣,在青海省的南邊,緊鄰西藏,東南和四川交接。


我們通常是從西寧做長途汽車15小時到玉樹或20小時到囊謙 (現已有飛機從西安或西寧直飛玉樹),再包車到覺拉鄉的嘎少村。



沿途可見的瑪尼石堆   (照片:邱桂蘭提供) 



長途臥舖公交車內景 (照片:陳懿慈提供)



囊謙縣內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商業活動,大都是遊牧業。


這兒的家長在夏季開始(6月中) 將孩子們送到學校,然後將牛羊趕到公有牧場(國家牧場)去放牧。


冬天(12月中)再將牲畜趕回自己的私有牧場,並將孩子們帶回過冬過年。因此囊謙縣所有的學生,在校都是包吃包住。


他們應該算是典型的遊()牧區留守兒童。在遊牧區因為放牧需要人手,所以一般家庭都不願意送孩子們上學。



 放牧的草原(陳玫瑜提供)



 開滿不知名花的草原(陳玫瑜提供)



囊謙縣有九鄉一鎮,每個鄉鎮都有一個重點小學,叫中心寄宿學校,是一到六年級的完全小學(初中則集中在囊謙縣上)


因地幅廣闊,每個鄉鎮除了一個中心寄校外,零散的有幾個鄉村小學,是一到三、四年級的村小,以補中心寄校無法照顧到的地方。


嘎少村小就是覺拉鄉其中的一個,一到三年級的鄉村小學。


當地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有幾年了,縣政府的年稅收有三百萬左右。


讓學生們包吃、包住、免學費、供應教具及老師,養所有的孩子九年,確實是一筆負擔。


因此這裡孩子們的生活及教育水平,非常低落,學生大都營養不良,鼻涕是經常掛在嘴上。


加上用水及電力的缺乏,衛生習慣及環境甚差,也沒有基本的衛生常識。




嘎少村小廚娘用簡陋的設備準備午飯(陳築台提供) 



嘎少的學生們就地吃飯(陳玫瑜提供)



嘎少村小學在玫瑜老師團體(智喜團體)的努力下,三年來到校上課的學生從2007年的20位左右,增加到現在的75位。


家長們漸漸有信心把孩子送到學校來,而每次幾乎我們一到學校,村民也在學校等著我們。


有時請老師告訴我們,孩子那裡不舒服,家長擔心些什麼。可見他們對外界的關注是帶著期盼的!




村長(也是以前的校長)-巴俄扎多是一位善良和藹的藏人,雖然我們言語不通,但從他憨厚的笑容及對我們無微的照顧,讓我們每次都有回家的感覺!


在嘎少的日子,做飯時我們在河邊洗菜,學生們繞著我們團團轉,幫著打水。或擠在我們的房門口,等著和我們比手劃腳。


或在校園裡,孩子們掛著兩條鼻涕,列著嘴害羞的向我們笑著。


看著這些孩子們三年了。今年三年級的孩子,有的去中心寄校升學,有的去做尼姑,有的捨不得離家或成績不好,繼續留在嘎少再讀三年級。。。。。




我們是好兄弟好姐妹( 陳築台提供)



叔叔我要和你一樣(陳築台提供)



這次我們發給孩子一人一袋盥洗包(牙刷、牙膏、肥皂、、),看到洗完臉她們那燦爛的笑容,和身上林林種種的吊墜,才明白孩子們都是愛漂亮的。


看著她們牽著手走到河邊,小心地打開寫上名字的盥洗包梳洗,袋子裡竟已放上了她們自己心愛的小東西,怎麼說呢,心裡漲漲的!


用水的困難,家境的貧窮,衛生習慣在這兒是很難養成的。




嘎少學生期盼的領盥洗包(陳玫瑜提供)  



如何才能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呢?(陳玫瑜提供)



今年我們擴大範圍,沿著札曲河(瀾滄江的上游支流)查訪覺拉鄉的其他村小,發現高原上的用水和電力的問題,是阻礙學校教育發展的最大原因。


這問題存在於囊謙縣,也存在於整個玉樹州(地震區),整個高原遊牧區。




貫穿覺拉鄉的札曲河(陳築台提供) 



 嘎少村幫忙提水的小和尚(陳玫瑜提供)



據覺拉鄉中心寄校校長說,該校目前有243位學生。以前學校的考卷,是老師們用手一張一張寫出來的,當然那時學生沒有現在多。


後來由縣教育局補助印刷費,到囊謙縣去影印考卷。今年,美國的Grace捐助了該校的事務機器(投影機、影印機、掃描儀、、、)


校長說: 有了影印機,可在學校自己印考卷,教育局補助的印刷費,則拿來買雞蛋給學童們增加營養。


有了投影機,活潑了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們上課的興趣。


這樣不但讓村民們主動的送孩子來上學,也讓學童們開了眼界,從影片中看到高原以外的世界。




今年七月覺拉鄉中心寄校放卡通影片(寧剛提供) 



覺拉鄉中心寄校投影機教學(邱桂蘭提供)



今天我聽到一句話 救急是慈善,救窮是公益。兩者有何不同呢? 我想,救急是一時的,救窮是長遠的。


現在嘎少的孩子們,因為大家的幫助,從危危可及的校舍,搬到全新的磚房。從前睡在冰冷的地上,現在睡在有被子的床上。


今年也發了棉衣,使他們冬天可以抵禦寒風。寫禿的筆和破爛的寫字本,陸陸續續得到了補充。


大家的善心將嘎少村小的大環境提升了起來,我們確實做到了人道上的救急。但怎樣才能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站起來,走出貧窮呢?



2009年初嘎少村小新教室完工但還睡在地上(陳築台提供) 



2009年夏天嘎少村小終於有床了(陳築台提供)



記得李家同教授說過一句話: 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這三年大家改善了他們的校園環境。


但怎樣讓他們不要窮一輩子,如何救窮如何脫貧,我想這是我們今後應該思考及努力的方向。


在此我誠懇的呼籲有心照顧這塊地方的朋友,一起行動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未來。


無論在幫助學童受教的輔助教材上,衛生教育上,師資補充上,學校器材上,甚至水電工程上,都需要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


讓大家的善心,能在這個貧困的地方真正落實,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朱麗華      201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b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