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敏心的青海遊記

        今年八月,是我第3次參與智喜團體的中國青海覺拉鄉助學計畫。在2009 和2011年我曾與休士頓教會友人-尚衛德、高琴一同走過這片高原並參與團體的活動。過了4 年似乎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我又來到這塊曾經發誓不會再來的土地上。 

09.08.08.-30D 167   09.08.09.-30D 274  
          2009年休士頓友人第一次到嘎少村小                              2009年休士頓友人第一次探訪覺拉中校    

2011.08.02. 012_調整大小   IMG_6208  

             2011年我們又在西寧青年旅舍集合                                          2011年再度探訪嘎少村小


       這次我的目的地是拜訪3 所在青海省覺拉郷的小學;我從美國先到臺北,再與其他團員一起出發。飛機輾轉到逹青海的西寧市,準備3 天的停留,除了先做好出發前的物資採購與貨運的協調工作;最主要還是調整自己的身體,開始適應高原的稀氧。西寧市約是海拔2,300 公尺,感覺較易氣喘需要放慢腳步。我們團員每天都服用紅景天,來加強在高原上的適應力。

20150803_115254  

2015-8-3在臺北機場,與其他戰友一起出發

P8060027  

西寧的青年旅舍

2015 qinhai 012  

團員在青年旅社的大廳吃早飯喝紅景天

         8月7號出征號角吹響了! 我們在高昂的壯志聲中,踏上了長途大巴,大家興奮的嘻笑吵鬧,分享著帶來的零食----。西寧到玉樹約20小時的車程,從白天走到黑夜,路經巴顏喀拉山,約5,000 公尺。途中下車解放兩次,每個人都已暈頭轉向,無法顧及行像;笑聲吃聲逐漸的減少。不知多久,車內開始寂靜起來,我已陷於暈昏狀態,只意識到有嘔吐、吃藥、吸氧的細聲,此時自己已是無能為力去幫助別人了。

2015 qinhai 029  

出發時大家神采奕奕

                第二天接近午時,好不容易到了玉樹鎮(此地約3,900公尺)休息10 分鐘,之後還要繼續車程3.5~4 小時才能到囊謙縣,心裡撲通一下,想想以後是不是不要來了???這段路進入峽谷,開始彎曲的山路,車上甚是安靜。嘔吐與吸氧人數增加,我則繼續呈半昏迷狀態,感覺這一段路特別的遠。

              下午時分到了囊謙縣已是疲憊不堪,托著行李狼狽的從車站走到旅店。雖說只有5 分鐘,體力上感覺好像走了半小時,才到達這裡最好的旅店。我們被安排在沒有電梯的4樓,疲憊加上缺氧,實在是欲哭無淚。幸好隊友幫忙把行李一起拖上去,感謝他們,年輕真好!屋內 30-40隻蒼蠅在歡迎我,實在沒有體力與它們爭地盤;但看到洗手間有馬桶,此刻大家都展開了久違的笑容!

20150808_122949  

囊謙的旅館

DSC02551 (2)    

囊謙的頂級旅館

        休息梳洗一下,隨即參觀了一所福利學校。此校專收孤兒、單親及特級貧困生,是從各鄉鎮有條件招生來的兒童。我們到的那日,正巧是藏族人一輩子難得的清洗日,也是學校所定每月一次的清潔日。我們看到每位學童,排隊用臉盆分到半盆水,從頭洗到腳,還要洗衣服。這些孩童還很小,有的才6,7 歲。想到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都是在媽媽懷裡呵護撒嬌的年齡,而他們卻已離家住校, 開始過著小大人的生活,真是令人心疼!過年過節,單親及特困生有家人接走,孤兒們則留校或由親戚帶去。孩童們腳上破舊的鞋和不合身的衣服(校長說都是捐贈來的二手衣鞋),看來有些心酸! 因為我們是第一次來訪,除了帶來孩子們的襪子及驗收校園廣播系統,我們也只能留下一點孩童的加菜金。希望明年我們能多關注這所小學,幫助學童校服及棉被上的需要。

 2015 qinhai 064  

囊謙陽光福利學校的小小孩在打掃宿舍 

 2015 qinhai 055  

 福利學校的學生們正在舉行清潔日的清洗

                在囊謙縣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大家都感覺好多了! 我們在囊謙簡單的採買了我們自己所需的飲水、水果、洗臉盆等等,午餐後向我們的目的地- 覺拉郷出發。經過一晚的休息,稍稍適應了高原的稀氧,在這1.5小時往覺拉郷的路途中,我們開始欣賞外面的風景。一眼望去,綠油油的大草原,藍天白雲,伴著瀾滄江上游喘喘的水聲,一群群的牦牛靜靜的在吃草,頑皮的旱獺偶爾抬頭看看我們,天與地好似連成一體,美得像一幅畫,誰說人間仙境只是美麗的傳說! 這一路的艱辛,此時已得到滿滿的回報。

囊謙(2)-1  

囊謙縣的清晨

2015-8-17離開覺拉  

覺拉鄉有瀾滄江的支流札曲河圍繞

2015覺拉鄉(3)  

在青藏高原上的覺拉鄉平原

                久違了,覺拉郷中心寄校! 這個我們上次還住在帳篷裡的學校,經歷了多年的折騰,新的校舍總算完工。我們的住處也從帳篷升級到老師宿舍;安定後開始了我們每天的工作程序。

 IMG_9766   校舍16  

    覺拉中校學生在帳棚裡上課睡覺將近三年(2012)                     終於搬進新的教學樓上課(2014)

                第二天我們參與學校的校慶,看到孩子們載歌載舞,賣力的表演,大家都HIGH了起來,最後我們也加入了鍋庄舞的行列;歡樂的同時我們也輕鬆了一天! 

IMG_0811  幫參加舞蹈的學生們化妝

IMG_0905  

覺拉中校向大地獻哈達的舞蹈

IMG_1676  

在覺拉鄉賽馬節上,鄉政府向貴賓敬酒

                 接下來的數天,我們開始到各校發放書本教材,盥洗包和球鞋。看到孩子們亁淨的面孔,知道這些年盥洗包的堅持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在發放新球鞋給孤兒、單親及特困生時,因為全校人數太多,看到不是弱勢的孩子,失望與羡慕的眼神,心中實在有些不舍。

IMG_1921  

小弟弟,要堅持使用喔

IMG_2018  

多麼希望自己也有一雙新鞋

                此行另安排六個在高原上的家訪,對象是鄉衛生院下鄉時,所發現的腦性麻痺兒童。我們在衛生院院長及村醫的帶領下,可謂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甚至在車子上坡載不動我們時,需自己下車爬走一段山路。我們從第一天早上9點出發到晚上7點回到學校,在一座座的山頂上,找到四個牧民的家(最高的住在4,400公尺);院長說:這天我們共翻越了5 座山,此刻真覺得自己挺了不起的! 第二天又探訪了另外兩家,路上的顛簸對我們已不算甚麼了。

2015 qinhai 212  

 腦膜炎後瘋癲的小女孩

IMG_2239  

 這位腦性麻痺孩童,不會說話,生活無法自理,寡母帶大

         些牧民所謂的 “家”就是帳篷或是簡陋的土屋,知道我們來自臺灣,他們很意外也很高興。熱情的拿出他們最好的食物-自製的牦牛乳烙來招待我們,因為味道特別的濃厚,我們實在無法吞食。這些牧民家中幾乎一無所有,椅子就是床,幾床燻黑的棉被,爐上幾個鍋勺和一堆用來生火的牛糞就是全部了。他們是遊牧民族,常年住在草原上的帳篷裡與牦牛為伍,隨時搬遷。到了冬季下雪才回到山下的土房過冬,這也是為什麽他們的孩子,從入學即需住校的原因。看到這簡陋的家,家中還有殘障孩童,他們如何下山看病?真有股衝動想問他們每天吃什麼?喝什麽?水從那裡來?許多疑問實在無法開口,好像問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了。相信他們的生存方式,是我們無法想像與理解的,只能留下了一點慰問金,聊表心意!

2015 qinhai 172  

山上的牧民

2015 хо╢шик(1)  

腦癱孩童牧民的帳棚內設備簡單,只維持基本的吃飯睡覺而已

                 在物資缺乏的高原,我們靠著有限的水源(全校只有一個水管供水,有時還會停水),在無電的環境中,生活了十多天。本以為”吃”會是個問題,後來發現隊友們帶的小行李,卻是個百寶箱;一罐辣椒醬、一會兒榨菜、一會兒花生米、各式各樣的速食、餠乾、零食、、、;每天就像變魔術似的,溫暖我們的胃。我因高原的強光,到了下午眼睛睜不開,一直流眼淚;冠妏給我熱敷用的眼膜,緩解了不適。秀玲身體不舒服,隊友為她刮痧;誰胃痛,拉肚子,沒問題,各種雜症的藥都有,真的是太厲害了,好可愛的一群女漢子! 在高原上奔波了一天後,不洗頭不洗澡,沒關系!女人的臉可不能不顧,每人發一片面膜;晚上雖沒電,大家點著蠟燭敷臉,幸福滿滿! 任何一點點的小驚喜,都能讓我們興奮不已,在這裡幸福真的很容易得到。 

IMG_1718  

冠妏老師的簡單體操,連學校老師都來參一腳 

IMG_1748   

學校老師教我們藏人鍋庄舞的基本步伐

20150816_094454   

離校時的團員照,孩子們都自動的靠過來合照 

              疲累的身體帶著我們最熟悉的牦牛味回到了西寧,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洗個熱水澡,這在高原是最奢侈的事了。最後,感謝智喜團體一路與各校連絡溝通,周詳安排每天繁瑣的行程和交通,讓此行劃上圓滿的句號。每個人都平安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和工作崗位,生活又開始忙碌起來。想想真要擁有一個簡單的生活,實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後記,

                 感謝大家的代禱,除了一位被狗咬和兩位身體不適的隊友,提前返回西寧外,我們順利地完成任務,平安到家。感謝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擁有這次的經歷,它雖然艱苦,卻實實在在的豐富了我的人生觀!

 

王敏心 2015 美國休士頓

 

arrow
arrow

    ckb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